想到此處,關羽繼續(xù)看向馬良:
“那依季常之見,此事又待何解?”
“關將軍生于何方?又長于何處?”馬良卻是突然話鋒一轉(zhuǎn),將話題偏導了別處。
“皆是司隸河東解縣。”關羽如實答道,但卻更為不解“這又待如何?”
“兒女婚配又豈能遵從一方的婚嫁習俗,而將軍故鄉(xiāng)遠距江東千里之遙,婚嫁習俗自然是大相徑庭。我就曾聽聞在河東郡每有人家嫁女之前,必要先讓女婿受岳丈考教一段時日,時間長短不定,以此判斷所托是否為良人。”
關羽作為土生土長的河東郡人士,自然明白馬良這是在一本正經(jīng)的胡說八道,但卻也明白了馬良的意思:正是借江東求親之舉,將這孫紹納為質(zhì)子,震懾江東勿要再輕舉妄動。
只是,此計雖好,但關羽卻是有些邁不過心中那道坎。
“如此雖有千般好,但卻非君子所為。”
馬良自然也明白關羽的為人怕是不屑做如此之舉,心中早已備好了說辭:
“此計不過是投石問路之舉,江東若是心存歹意,那自然不敢應聲,此事自是就此罷休。而江東若當真問心無愧,誠心求娶,那我們自是珍饈以待,若孫紹此人當真德才兼?zhèn)?,亦可成一段美談。而若是此人未入將軍法眼,待荊州局勢明朗之后,自是恭敬送還江東,毫發(fā)無損,何悖君子操守?”
關羽聞言,思索良久,方才緩緩開口:
“此事便如季常所言。”
……
吳郡,吳縣。
“那關羽當真是如此說的?”
群臣匯集的朝堂之上,孫權(quán)皺著眉頭有些不解。
“回稟主公,一字不差。”
下方,出使完成后折返而回的魯肅恭敬答復。
關羽對此事的應對,亦是大大出乎了魯肅的預料,竟是借著各地婚俗不同的借口,又將問題拋了回來。
若是置之不理,就此罷休,難免會落人口舌。
可若真將孫策獨子送過江去,只怕就將淪為質(zhì)子,一舉一動就將受人掣肘。
孫權(quán)聞言,亦是眉頭緊皺,似是對此頗為犯難。
而就在此時,有一人卻是走上前來:
“我亦是司州人士,為何不曾聽聞此事?”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