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這是一個妥妥的中原詞匯,絕非是舶來詞,而且詞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當中也有明顯的變化。
一、先秦時期:
1《易》
在如今可考的史料當中,‘大人’一詞最先見于傳說中出于伏羲或是周文王之手的《易》,長期被用于卜筮,也就是卜卦預測,其中涉及‘大人’的卦象更是遠不止一處:
【九二曰: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】
【九五曰: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】
而成書于戰(zhàn)國時期,由孔子本人對《易》注解的《易傳》,在兩漢時期被稱為十翼,是當時極為重要的經(jīng)學典籍,而其中孔子對于這兩個卦象的解讀都是與圣賢君子有關,并非是代指父親
原文如下:
【九二曰: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”何謂也?
子曰:“龍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,《易》曰‘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’,君德也?!?br/>
【九五曰:“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”何謂也?
子曰: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水流濕,火就燥。云從龍,風從虎。圣人作而萬物覩。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?!薄?br/>
2、《論語》
大名鼎鼎的論語,同樣成書于戰(zhàn)國時期
其中在《季氏》一篇中,同樣也有一處提及到了‘大人’一詞:
【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?!?br/>
大人也無疑是與小人相對的概念,更類似于君子的概念,
3、《孟子》
記錄亞圣之言,晚于《論語》,成書于戰(zhàn)國中期,更是多次提到了‘大人’
《孟子》一書里多次出現(xiàn)“大人”一詞,【大人者,不失赤子之心】中的“大人”是指一國之君,【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】的“大人”是指輔臣。
【大人正己而物正】、【養(yǎng)其小者為小人,養(yǎng)其大者為大人】【大人弗為】、【大人者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】中的“大人”又都指大丈夫,但卻并未見代指父親的用法。
4、屈原
戰(zhàn)國時期著名人物,不多贅述了,在《卜居》當中的名句也提到了‘大人’:
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,將游大人以成名乎?】
譯文:寧愿用鋤頭除草辛勤耕耘呢,還是游于權貴之間而沽名釣譽呢?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